工業4.0時代的制造業可以有多“聰明”?
在科幻電影中,我們曾看到這樣的未來場景:最激動人心的關鍵時刻,即將沖出去戰斗的主人公們經常站在一個設備生產車間里,口述各種數據和需求,一臺機器會飛速組裝出一套【戰斗盔甲】,完美匹配主人的要求,不管面臨多么艱難的任務,一個戰神冉冉升起。
在今天看來,其實這就是智能制造的一種表現形式,通過互聯網把生產工廠和消費者直接聯系起來,以大數據為手段,滿足用戶的定制需求。就像智能手機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,比以前人們滿足于手機的基本功能不同,如今公眾的消費需求正在向個性化、定制化轉變。
如何在保證批量生產的同時,滿足客戶日趨多樣化和定制化的需求?這已不僅僅是手機廠商需要解決的難題,而是工業4.0時代制造企業所共同面對的挑戰。
多樣化、定制化的需求,對傳統大規模生產方式造成了沖擊。制造企業只有具備實現“大規模定制化”的能力,即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中實現與大批量生產相媲美的高生產率,才能在工業4.0的轉型變革浪潮中脫穎而出。
智能制造是企業“大規模定制化”的技術支撐,也是全球制造突破現有生產力增長瓶頸的重要方向。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科技,正成為締造未來制造業的關鍵技術,讓現代化的工廠能夠像人一樣思考,變得更加“聰明”。
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這些前沿技術與生產制造進行深度融合。而這些融合驅動著“智能制造變革”,正在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,重塑制造業價值鏈,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,加快傳統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。
然而,傳統制造企業向“智能制造”轉變的過程中,存在著需要走出的認知誤區:單單在工廠里擁有工業機器人、軟件平臺、自動化設備,并不意味擁有了智能制造的能力。智能制造是軟件、硬件、人才、管理等多方面的轉型升級,也是系統性的解決方案。
這意味著,智能制造不僅需要幫助制造企業提升生產水平、生產效率,更重要的是理順生產流程背后的邏輯,而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等,都是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中為之所用的技術手段,誰能夠以他們為基礎打造真正的智能制造產業鏈條,才能真正解決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,助力傳統制造業的轉型革新。
- 向上:智能制造 VS 智能工廠(2019/11/7)
- 向下:陳春花:以“協同共生”之道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(2019/10/22)